1. 首页 > 星座屋 > 文章页面

附近哪里有算命的地方?山西晋城阳城风俗(附近有算命的吗?)

当5.19遇上好天气 晋城周边超全免费景区出游攻略

本文目录

谁有这十首诗的诗意和表达的思想感情请问三明市名字的由来山西晋城阳城风俗

王昌龄

作者简介:

山西有个小县人口才20万 GDP竟然超228亿元

王昌龄(698——757),唐代诗人。字少伯,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开元十五年进士,授汜水尉。之后又先后担任过校书郎、江宁令、龙标尉等职,后世称为王江宁或王龙标。他的诗激昂慷慨,深挚凝练,表现军队生活的边塞诗尤其感人。他特别擅长五言古诗和七言绝句,其中以七言绝句成就为最高。《出塞》、《从军行》是著名的代表作。今存诗近180首。

原文:

秦时明月汉时关,

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

不教胡马度阴山。

注释:

出塞:古代乐府中的一种军歌。塞,指边境上险要的地方。

关:关塞。

但使:只要。

龙城飞将:指汉代名将李广,勇敢善战,被匈奴人称为“飞将军”。龙城,即卢龙城,是李广驻军的地方,在今河北省卢龙县。

不教:不让,不使。

胡马:胡人的兵马,这里指匈奴的军队。胡,古代汉民族对北方少数民族的通称。

度:越过。

阴山:阴山山脉,在今内蒙古自治区南部。汉时匈奴常由此入侵中原。

今译:

依然是秦汉时的明月和边关,

万里出征的将士呵仍未归还。

只要汉代的飞将军李广还在,

决不会让敌人军队越过阴山。

赏析:

与多数边塞诗尽力描写战争生活的艰苦险恶不同,这首诗着重表现的,是对敌人的蔑视,是对国家的忠诚,是一种勇往直前、无所畏惧的英雄主义气概。前两句写皎洁的明月和雄伟的城关,既引起了人们对历史上无数次反侵略战争的回忆,又是今天将士们驰骋万里、浴血奋战的历史见证。后两句用汉代的名将李广比喻唐代出征守边的英勇将士,歌颂他们决心奋勇杀敌、不惜为国捐躯的战斗精神。这首诗由古到今,有深沉的历史感;场面辽阔,有宏大的空间感。字里行间,充满了强烈的爱国精神和豪迈的英雄气概。

简评:

“秦时明月汉时关”是互文见义,即秦汉时的明月,照着秦汉时的边关。互文见义是中国古典诗歌常用的一种表达方式,如《木兰诗》说:“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诗人是想告诉我们雄、雌两兔都是“脚扑朔”、“眼迷离”,所以叫人难以辨别。诗歌短小精悍,故时常以此互文见义法来表达。“万里长征人未还”,指历代封建君主们好大喜功,劳师远征,旷日持久,以至多少征人抛尸万里荒塞,与故乡亲人永远诀别。这既是历史的事实,又是唐代的现实。

这首诗视野开阔,由秦而汉,由汉而唐,时间纵越千年,空间横跨万里,气象苍凉雄浑。在对历史沧桑的慨叹中,体现着诗人对于时空永恒,人生短暂,以及个人无法主宰自我命运的悲剧;而在历史与现实的比照与反观中,更饱蕴着诗人的深沉痛诉:无休止的战争啊,使多少征人抛亲离乡,暴尸边疆。“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于是,诗的结尾唱出了千古征人们的一个共同心愿:希望戍边将帅能像飞将军李广那样英勇善战,体恤士兵,早日打败入侵的敌人,让士兵们回乡与家人团聚。这种最起码的愿望中却体现着诗人对历史和现实的理性深思,凝聚着无数征人对和平的渴望,对家人的思念,也谴责了那些懦弱无能的领兵将帅。唐人诗歌中时而以“秦汉”代指现实,对现实做婉言讽喻。这首诗歌的侧重点依然落实在现实社会,我们也可以从这个角度理解诗歌中的用典。诗歌语言朴实平淡,绝少雕饰,但由于这是诗人悲天悯人的历史忧思结撰而成的诗歌语言,故全诗自然通脱,让人体会到一种天然的悲壮美。全诗体制短小,却洋溢着纵横古今的气魄,明朝李攀龙将这首诗推崇为唐人七绝的“压卷”之作。

三国·魏]曹植

煮豆燃豆萁,

豆在釜中泣。

本是同根生,

相煎何太急。

相传曹植的哥哥魏文帝(曹丕),要他在七步之内作成一首诗,

不然就要杀他的头,曹植愤然写了这首诗。豆和豆秸是同一个

根上长出来的,好比同胞兄弟。豆秸燃烧起来把锅内的豆煮得

哭泣不已。比喻兄长逼弟弟,十分贴切感人。

[七步诗简析]

对于七步诗的作者,谢灵运曾这样评说:“天下才有一石,曹子建独占八斗,我得一斗,天下共分一斗。”这是说,天下的才能如果是一担(石),曹植一个就占了八斗,八斗为一担。(《释常谈》)刘勰的《文心雕龙·才略》中也说:“子建思捷而才俊,诗丽而表逸。”明代王世贞的《艺苑卮言》也说:“子建天才流丽,虽誉冠千古,而实避父兄,何以故?才太高,辞太华。”可见前人都指出了曹植才华出众,禀赋异常的特点,而最能表现其才华的例子就是这首《七步诗》。

关于七步诗的传说很多,据《世说新语·文学》中说,曹丕做了皇帝以后,对才华横溢的胞弟曹植一直心怀忌恨,有一次,他命曹植在七步之内作诗一首,如做不到就将行以大法(处死),而曹植不等其话音落下,便应声而说出六句诗来,就是上面的这首脍炙人口的诗。因为限止在七步之中作成,故后人称之为《七步诗》。据说曹丕听了以后“深有惭色",不仅因为曹植在咏诗中体现了非凡的才华,具有出口成章的本领,使得文帝自觉不如,而且由于诗中以浅显生动的比喻说明兄弟本为手足,不应互相猜忌与怨恨,晓之以大义,自然令文帝羞愧万分,无地自容。

《七步诗》纯以比兴的手法出之,语言浅显,寓意明畅,无庸多加阐释,只须于个别词句略加疏通,其意自明。第二句中的“漉豉”是指过滤煮熟后发酵过的豆子,用以制成调味的汁液。“萁”是指豆茎,晒干后用来作为柴火烧,萁燃烧而煮熟的正是与自己同根而生的豆子,比喻兄弟逼迫太紧,自相残害,实有违天理,为常情所不容。诗人取譬之妙,用语之巧,而且在刹那间脱口而出,实在令人叹为观止。“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二语,千百年来已成为人们劝戒避免兄弟阋墙、自相残杀的普遍用语,说明此诗在人民中流传极广。

《七步诗》的前两句“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一“燃”一“泣”写出“萁”“豆”的尖锐矛盾,及豆萁对豆子的残酷迫害。最后两句“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画龙点睛提示诗歌主题。“同根”一语双关,表面上指“萁”和“豆”是在同一根上面生长起来的,实际上是说自己与曹丕是同一父母所生,责问曹丕为什么要对同胞兄弟逼迫得这样急。

《七步诗》的比喻十分贴切,浅显生动。虽然诗歌本身是否真为曹植所作,还难以确定,但这首诗反映曹魏统治集团的内部矛盾倒是十分形象真切的,确实是一首好诗

“三明”称谓缘由

三明名称的由来,有其特定的涵义。在广义上它泛指现今整个三明辖区范围;就狭义而言,则是市区所在地之名,市治所古称三元,历来是沙县境内的一方属地。民国29年(1940年)始置三元县建制。1956年7月,三元、明溪两县合并时,各取两县原名的首字,合为“三明”作为新建县名,并一直被沿用下来。

“三元”名称的由来及其变迁

三元原属沙县辖境,其地名由来已久。传说远在唐代,当地有一安氏产下三胞胎,长子取名龙元,次子取名狮元,末子取名豹元,三兄弟皆英杰有名于世,而取地名为三元。宋时,三元为沙县二十二都的一个小村庄,直至明代中叶才辟墟设镇,明清设三元里,民国后设三元镇。民国28年(1939年),三元镇从沙县划出设立三元特种区。民国29年,以三元镇为基础,增划毗邻的沙县、明溪、永安县部分地方设置三元县,三元镇改称三民镇。1950年解放时仍称三民镇,属三元县梅列区所辖。1954年,三民镇改称城关镇,仍属三元县梅列区。1959年2月,成立三明人民公社,下辖城关、中村、莘口、岩前、雪峰、盖洋、夏阳、胡坊8个农村人民公社。1961年8月,城关人民公社管委会改为城区办事处,下辖城关、列东、列西3个分社。1970年地辖三明市下属城区办事处与陈大、岩前、莘口、中村4个公社管委会和荆西镇政府。1983年4月,经国务院批准,撤销三明地区行政公署,原地辖三明市改为省辖市,设置市辖县级三元行政区。

转帖:阳城风俗

县民吃苦耐劳,留心集攒;乐土安乡,喜置家产;省吃而重居住,节用而爱陈设。

(一)行业

解放前,北留、润城一带人多外出经商。手工业生产由来已久,其中以下孔人抄纸,北安阳人做铁锅,泽城和南安阳人做砂锅,蒿峪人做笼锅,润城人做茶壶,刘善人做鏊,后则腰人做陶瓷,窑头人推粉,荪庄人做豆腐,南关人做火药,水村人做饴糖,新庄人镟锭,张沟人乡罗,水头人制簸箕,北留人编草帽和钉蹄等,负有盛名。

此外,柴凹人出圈窑工,董封出石匠,栅村出兽,郎山出戏剧演员,中庄出吹鼓手。民国期间,理发师多来自高平,皮革制鞋开多为回民。木匠同时也是泥瓦匠。

(二)饮食

县人以吃稀饭为习。吃干饭时常要喝汤。常见稀饭有米汤、米羹、甜菜饭、米、拌汤等。

食物向以小米为主。小米可做成软硬不等的白饭、闷饭、米羹、稠米羹、捞饭等。瓜闷饭是农家秋冬的常食。80年代后,白面也成为主食。

县城一日三餐。有的农村日食四五顿。夏天午休后上地前常“贴晌”。冬天夜长得吃“夜作”。“夜作”通常为油食、面食、煎饼,家人围炉闲话,趣味盎然。

用萝卜或蔓菁秧腌制的酸菜和用豆叶制成的黑菜,为农民冬春主菜。黑菜专用来吃米羹饭,酸菜受农民喜爱,但长期沤置,难免变质。

乡村多用油圪垛或面条待客。城内遇事请客用“火锅”菜来待客。坐席第吃“十大碗”或“八大”碗,分别为“红烧肉”、“过油肉”、“肉九”、“糯米甜饭”、“江米丸”、“米粉肉”、“白菜汤”、“鸡蛋汤”等。富有的人家,讲究上两道或四道海菜。东乡坐席,多为“八八”、“六六”(即十六、十二碗)。最简单是四个盘子加一品锅,美其名日“一州四县”。

因食品单调、饭菜相混,县人平时吃饭不围桌而坐,多喜端饭而食。近来,县城居民渐养成上桌吃饭的习惯。

(三)居住

四乡因地制宜。北乡的町店、寺头、芹池、羊泉等地因土厚质好,旧时多挖土窑,现多用砖圈窑房(上为拱形)。西南及南部山区缺煤少土之地多用石板块砌房。全县一般人家修房,多在下面用砖,其它三面用土坯,富者则全用砖。室内多盘炕,炕连炉台,不通烟道,取暖食宿甚便,但在冬季夜睡极易煤气中毒。羊泉、寺头和西南乡偏僻山村有火炕,烟通炕下过,从后墙出。

院门不朝北。院门若与房门相对,必打照壁。院门多有小屋坡,以挡风遮雨。门讲严实。通常院门为两扇木板,房门为多种图案两两对称的格扇。门上有透光的卧格,也颇讲究图案。

(四)节令

春节俗称“过年”。从农历上年腊月起,农村进城购买年货者骤增。十五以后,理发为要紧之事。二十以后,户户以泡麦面蒸馍。二十五年前后家家室内大清除。人们相见每问:“准备好了没有?”除夕,打扫庭院,担满水缸,贴春联,挂年画,备年饭,剁肉之声不绝。晚饭多食守岁面或饺子。这天,沿旧俗,婚嫁不择吉,结婚者最多。正月初一凌晨,先放开门炮,人们穿新衣起早,少年儿童最为雀跃。是日,家人团聚,食饺子。强调和睦,忌生口角。儿、孙向长辈拜年,长辈给儿童“压岁钱”。农村给牲口喂馍,以示同庆。旧俗迎神祭祖已除。初二起至正月中旬,串亲戚。路上行人熙熙攘攘,相见问“年过得好吧?”乡下以馍相赠,城关还搭配扣肉(小格)或糯米甜饭,近年来,又搭配糕点。

元宵节即正用十五。食元宵,吃茶粥(用杂粮炒半熟、磨为面,所调之粥)。城镇张灯结彩,夜间灯火辉煌。元宵节成为春节文艺宣传日,由县、乡镇政府组织群众悬灯演戏、制彩车,扭秧歌,扮故事。一连3至5日,狂欢如潮。

添仓即正月十九。愿意是祭祀仓官,以求五谷满仓。旧俗这天“冲瘟”,各家院中备香案一张,陈列祭品。有人扮作判官钏馗率领鬼卒在音乐伴奏下挨户巡查,显示恶相,驱瘟除疫。扮鬼可随意取走献食,得以饱腹。人须迅速裁衣片、剪头发投入“瘟船”,并在院房角落点灯,以“照鼠嫁”(传说老鼠这天结婚)。本世纪50年代农业合化后,是日只食扁圆形的玉米面甜馍了事。

清明节七月十五十月一为上坟烧纸悼念祖先的节令。农村尚存焚冥钱、上祭供之俗。清明的祭供品多为花圪桃(六角形包有豆馅柿泥等的面饼)。清年这天党政组织干部、学生到县城烈士陵园悼念先烈。七月十五,农民还家家蒸制似鸡、兔等多种形状的面食,赠送儿童。

端阳节俗称端午食粽和油条。旧俗艾叶悬门,趁小孩未醒用酒泡雄黄涂其五官肚脐及肛门,并在头上书一大“王”字。饮菖蒲酒,以避邪祛瘟。晨起,用清流水洗脸。

六月六本为牧人祭祀山神节。这天畜不出圈,人在羊群圈周放鞭炮。现则蒸食镘头,羊工自庆,还给羊食中拌盐,称作“炎羊”。东乡一带重此节。

立伏日人们用榆钱皂角洗澡,小辈给长辈送夏,城内吃禾烙(斜音),乡下蒸馍,以示安全度夏。

十月十五旧俗称“闭场门”,示庆丰收。农业合作化后,农户只例食油炸饺子,农户举行庆收仪式。

冬至原为封建社会行刑之日。县人多在此日清晨摔老瓜,吃瓜焖饭(意在以瓜代脑瓜减少死人)此风尚存。旧时读书儿童此日拜冬,供奉孔子,并到老师家送礼和拜节。

“吃炒”农历十一月三十晚上,用饴糖炒玉米吃。谚云:“三十晚上不吃炒,东头起来西头倒”。

五豆腊月初五,吃“五豆”。用红豆、豇豆、小豆等多种豆类和软米为主,加红薯、柿饼、花生等物,煮成红色甜粥,作为晨饮。须初四黑夜煮豆,隔宿制成。

腊八腊月初八。午饭吃带有扁圆长形面块的菜米粥。常在面块内包一枚硬币(旧时为制钱),谁吃到谁“吉利”。

腊月二十三旧时“祭灶”节。用糖瓜、饧、干柿卷入面饼自食。

(五)婚嫁

婚嫁程序有接定、送礼、迎娶、回面等。

传书即订婚,也称接定。媒人将男的庚帖(写有生辰的红纸)和聘礼送至女家,再带回女方的庚帖和礼物。

纳采亦称送礼。由男方家择好婚日,再于婚日前择一吉日送礼。届时,男方将彩礼和现币以及女子在结婚时所应空戴的一切统统备齐,请媒人送交女方。双方将接收对方的大花馍、小饭,分给亲族邻友,告知婚期。

迎娶分迎亲和反映亲两种情况。北留、润城一带,新郎不去迎亲,只打发花轿去抬亲。其它地方新郎要亲迎。迎亲和抬亲均有鼓乐前引。男女双方事先都要用白面蒸好5公斤多重的大石榴糕,上插松枝带个松果。迎娶时,由男方着人(一般是姐夫)先将自己的一个抬至女家,再配上女方的一个担回来,走在鼓乐之前。仕宦之家娶亲,着人举着写有祖先官司衔的木牌(东乡为长把扇子),跟在鼓乐之后。新娘坐轿之前,鸣铳三响,到男方门前,也鸣铳三响。新娘下轿时,头上被撒五谷。下轿后,头上用伞形遮掩,脚下有红毡铺地,毡倒毡地徐步行至洞房。也有用圈椅抬回去的。新娘坐下,先要喝三口“起缘汤”,继让新郎喝。东乡要在汤内放蜜和香油,接着就进行“坐帐”、“拜堂”、“圆房”、“闹洞房”等程序。就寝后,新郎的嫂子、姐夫等人在洞房外“听窗”,次日和新郎、新娘开玩笑。

回面婚后第三天,新郎到岳你家去东乡一带只新郎由人陪去其它地方新郎、新娘同去)。岳家以上宾招待。小姨、嫂子和同辈年小者要耍新女婿,口口声声要“羊钱”(只给新郎吃的饭内放有剪成羊状的海带之类),新郎不给,就得被摘帽、脱鞋,用钱才能赎回。在东乡,新郎返家时,可随意拿岳父家一些自己喜爱的东西,岳家不得阻拦,叫做“偷富贵”。

在农村,男女双方要互相了解,有了“相亲”项目。“相新”分“看娃”和“看家”。“看娃”是男青年由介绍人陪同带些礼品到女家去女家你母看中了,给吃“拉面”,看不中即做“撅片”,打发起身。“看家”是女方看中男子后,在约定的日期由介绍人和嫂子陪同到男家去了解其家庭经济状况。如不同意就拒收男方父母的“见面礼。

(六)丧葬

葬礼一般程序为:

收气前处置病危即予沐浴,理发,更衣,移尸体上草铺。

报丧由其子身穿白孝服分赴亲族家告以死者去世、入殓和出殡时间。孝子逢熟识的人不论大小均半跪说:“磕头了”,称作“行孝”。一般回答是“算了、算了”,或说些安慰话。亲友闻讯后即拿土纸、鞭炮等前来吊唁。

入殓先将棺材抬进屋内,头东尾西,下垫两凳,棺底铺炉灰,洒上五谷、棉花、丝类,摆铜钱7枚,一一放在土纸上。铺上褥子,抬死者入棺。亲戚均来视殓,娘家人要亲临现场验收棺木衣着是否合体。若提出异议,必须照办。钉棺时,亲众恸器。南乡有的地方出殡时才钉棺材,好让娘家人验收,停尸一般为5—7天。冬天之尸或年长者之尸可多停几日。

扫坟出殡前,乡村由儿、女等提米饭、油食、馍等到坟内吃食,撒五谷于地,儿子连土带谷抓到手里,装入口袋,名曰:“抓富贵”。城关多为女儿、儿媳向坟内滚下个馒头,并到坟内扫几笤帚土,掰些馒头块吃。

出殡前一天移灵至院,搭灵棚,举行省灵仪式,献供,读省灵文。儿子彻夜守灵。临葬,鞭炮声响,八人抬棺而起。出村前的队列次序为:鼓乐僧侣、金银纸马、长孙(执引魂幡)、长子(打手炉)、其他“孝子”、棺材、长女(抱岁草)和其他妇女。出村,棺材居前,其余在后,前者急行,后者直追。埋好后,将岁草插在坟堆上,岁草根数比死者岁数多两根(天地各一根)。

葬后祭奠有“复三”,即葬后3天,上坟烧纸;“隔七”,死后每隔7天上坟举哀一次,到“五七”为止;做“百天”死后100天,上坟隆重祭奠1次;做“周年”,死后一年致奠,依次做3、10、20、30周年;“设神主”,用柏木板做成灵位,上写死者姓名、生死日期、置于家中一侧桌上,平时罩住,逢节供奉。

平民开始播放哀乐。农村子女守孝由3年改为1年。机关、厂矿负责人去世,在街头贴讣告,开追悼会。大多数干部、职工、学生出殡父母后不再长期穿白守孝,只臂戴黑纱。你母去后第一个春节,用黄纸写春联,次年用绿纸,3年照常例。

(七)礼貌

熟人路上见面,常打招呼,不是说:你吃过饭了吧?“就是说”你到哪里去如果端着碗在家门边吃饭,有熟人经过,必说:“吃上些再走!”

路上问路或请人帮忙,遇男子多称“老哥”。客人到家请坐后,即倒开水或沏茶,夏递扇子,冬让上炉烤火。招待人以饭多碗满吃不了为佳。客人要走,必说吃了下顿饭或过了今天再瞳,表示挽留。送客一般送出院门,有时甚至送出村外。

村里唱戏,派人通知亲友来看,除招待亲友吃饭外,一般人家还有院内做一锅米其,只要有人领来,不论认识与否,无法可吃饭。遇到久未见的熟人来找,常说:“你真稀客呀!”或“你怎么敢来呀!”

感谢他人,多说“你可费心了”、“你出了力了”或“这事多亏你了”。

送吃食常说“没将给你拿”,“别嫌弃”。

对上年龄的长辈,见面好说:“你硬强(即健康)吧!并以“吃上点”、“心放宽点”来安慰。

解放后,见面握手互称“同志”的礼貌渐普及。50年代,学生在街上遇见教师依然要站在一边行鞠躬或举手礼。“谢谢”、“再见”、“您好”等用语在境内尚未普遍流行。

(八)庙会

庙会每年定期举行。较大的庙会有:农历正月二十一的屯城会,二月初二的海会寺跳塔会,二月初八的佛腰岭会,二月十三的土孟会,二月十五的大宁会,三月初三的北留会和府底会,清明节的宜固会和台头会,三月十五的刘善天坛山会(祖师会),三月二十九的南关会,四月初八的匠礼会和义城会,四月初三和六月二十四的北崦山会,四月十八的侯井会和竹林顶会,四月十八和十月初一的润城会,端午节的西关(现为城内)会和上义会,五月十三的圣王坪会和索泉岭会,七月初三的大乐村仙翁山会,九月十三的东关会和贾寨会,九月二十七的河北口会和十月初十的刘村会等。1958年前,三月十五的天坛山会在全县规模最大。届时人山人海,周围各县商人都要赶来推销货物。1958年人民公社化后,天坛山会规模大大缩小,五月十三的圣王坪会也自行消失。东西乡在庙会上有所差别:东乡逢会日必过,不管有戏班唱与否;而西乡由有戏有会,无戏无会。

(九)禁忌

解放后,许多禁忌已自行消失。但仍有一些残留于民间,尤以农村为著。

1、忌事

借别人的药锅和摇篮不能送还,等人家用时来取;

产妇在门帘上挂红布或筛面箩,以示“闲人免进”;

孝子不得头戴孝帽进别人家门;

民房的方位不正东、正南、正西、正北;

药物不能放在窗台上;

农历初一、十五、二十三不去看望病人;

孕妇不得在煤窑和建房工地出现;

嫁出去的闺女不准在娘家过年;

产妇不过百天不能进他人院,也不能回娘家;

妇女“坐月”头一个月内,丈夫不能在外过夜;

打场时不能坐碡碌;

送馍及其它食品忌送双数(东乡例外,但忌送4个);

城内结婚不出南门(因“南”与“难”同音,怕婚后难过);

通义村十月十五不炸油食。

2、忌语

不说“酒完了”,而说“酒起了”。

不说“失火”,而说“起火”。

说长者之死是“老了”,小孩之死是“丢了”。

农村打场不能说被认为是限制产量的话。

一般人称老鼠是“害践”。

山里人打山猪是“牲口”。

老年人的棺材叫“喜寿”、“寿器”。

(十)陋习

解放后,大型的迷信活动和缠足、抽鸦片等陋习已绝迹,但一些迷信与陋习仍残余,表现为:求神拜药有病请神汉、巫婆等来驱邪捉鬼。听说哪里“老爷”显灵,即往拜药或取神水喝,有的患者因此耽误治疗而死亡。

看风水每逢打坟和建筑,请阴阳先生择地动工,还要献“土地爷”。

选吉日婚丧、建筑、迁居、出门请阴阳先生看日子,一般以农历“三、六、九”为吉日。

算卦遇事即请算命先生用扶乩(谷称扶鸾)、卜课等方式预测吉凶。

冥配给未婚即死的青年男女或妻嫁独埋的男子配偶合葬。死者结合后,男女的两家结为亲戚,互相来往。配婚时,女方家庭常抬高死尸价钱,借以捞一把。男方家求偶心切,只得屈从。

祭台新戏台竣工,上演前,先杀一只鸡,烧一身戏装,并给首次来演者发一套衣服或鞋袜之类,否则,不予上演。

拜干亲给女儿拜干娘,给儿子拜干爹。拜时,送花馍31个,对方给一身衣服和一些穿戴品,以后成为亲戚,互相来往。

玩转晋城┃ 晋城巴公镇竟藏着这么个地方,一定要曝光它

联系我们

Q Q:

微信号:

工作日:9:30-18:30,节假日休息

微信